觀光客
👥+0
政治言論
隱藏選單
回應(0)
通報違規

 震撼驚悚!從未公布的影帶!發現驚人事實!#王義川#寶和會#三立

恨天
本文:2025-09-30T15:27:25






[馬太鞍堰塞湖溢流] 中央事務官已盡責?不是喔,不是這樣的喔…
重點: 發現數據重算後比原估算來的嚴重許多,此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若直接下令軍方強制撤離仍有36小時以上的時間,但似乎一開始就抱定以垂直避難為主?
本次馬太鞍堰塞湖溢流天災,我們可以根據YT的中央緊急應變中心的會議記錄觀察9/21到9/23的決策順序與邏輯:
1. [背景] 林保署嚴重低估壩體溢流後下切的程度以及溢流後洪水的含砂量,導致泄水量與溢流範圍完全被低估,這個錯誤至少導致撤離區域劃定、下游堤防加固、撤離區警報作動等應變不足,事先準備是根據錯誤的洪峰大小進行工程的。一直到兩週前台大團隊重新估算後,9/21透過國科會與台大團隊開會才緊急將撤離區擴大(1800戶),但留給地方政府的時間已經不多了
2. 9/21 1500 第三次應變會議: 根據台大資料,由NCDR(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)重新估出疏散戶數(1800戶),提供給花蓮縣政府重新清查人數,並預計於9/22上午執行疏散以及”整備”所需之軍警消支援人力。河川署在這兩個月內已經有做部分堤防加固加高與河川疏濬,但請記得這些工程是根據林保署之前的數據估算,所以堤防加高的程度是不足以應付最後到來的洪峰,此時已知更新的數據卻沒有再進一步進行加固堤防。此時尚無立刻開始進行疏散,儘管此時已經知道9/22開始會有強降雨會產生堰塞湖的溢流危機,明明已經看到台大團隊資料情況會比想像中嚴重許多
3. [關鍵會議結論] 9/22 0900 第四次應變會議: 早上根據降雨以及水位,得出9/24才會溢流,要求花蓮縣政府於今日(9/22)啟動撤離作業(1800戶),此時仍看不到重新統計後的人數,原民會的簡報已經出現「以依親、垂直避難優先」,且會議第25:00處,部長詢問地勢較高處是否以垂直避難為優先? 這尚待後續調查為何當下做出這個決定,而不是直接全力動員國軍開始強制疏散,各位讀者可自行揣摩看看當下的情境,小弟不多講以免等等到派出所報到。此時,原民會資料已經記載三個鄉有向國防部提出申請。國防部統計資料此時統計只有兵力24員,且工作為”協助人員預防性撤離”,未見中央直接下令軍防直接介入,也證明牙醫造謠,立委馬文君說的是對的
4. [關鍵時間點] 9/22 14:50 第五次應變會議: 根據雨量資料已經修正溢流時間點從9/24提前至9/23。此時已經出現撤離人數(6772人),更直接寫出垂直撤離的人數遠大於收容安置+依親。且疏散撤離組人數跟原民會的數字不一致。國防部統計資料開設二級應變中心,此時統計仍然只有兵力24員,且工作為”協助人員預防性撤離”,仍未見中央直接下令軍防直接介入,明明知道9/23已經會溢流,但大部分的民眾還未疏散,而且只憑縣府的警消人力是不可能疏散8000人。有人或許會問為何要中央直接下令?根據災救法,若是大型天災,中央可直接下令,軍隊可直接進入災區進行作業,且此時縣府已經有初步名單,根據軍方資料,軍隊已經完成整備,此時若立刻進入撤離也許還來得及。此時距離溢流還有24小時左右
5. 9/22 21:00 第六次應變會議: 根據雨量資料,保持預估溢流時間點從9/24提前至9/23。此時撤離人數增加至8000餘人,依親人數突然增加至3000餘人,但垂直避難人數仍達5000餘人。疏散撤離組數字跟原民會的數字還是不一致,指揮官要求原民會資料要將垂直與依親+收容分開標記。國防部統計資料開設一級應變中心,此時統計兵力增加至69員,並預估9/23派兵增加至244員。預估只有244員喔,已經知道9/23就會溢流,疏散人次還達不到預估人數喔。此時離溢流發生剩不到24小時,沒有人知道不到24小時後,悲劇就要發生了
6. 9/23 09:00 第七次應變會議: 根據早上07:30觀測資料,預估溢流時間點為9/23 08:00~11:30。此時撤離人數統計資料未有變化(小幅度修正數字)。疏散撤離組數字跟原民會的數字還是不一致,但本次會報以人數判斷,應只列了依親+收容,所以垂直避難的人數已經是不考慮撤離了嗎?國防部此時統計兵力仍然只有69員
7. [悲劇發生] 9/23 15:00 第八次應變會議: 此時已經觀測到水位先達管制水位後又下降,證實開始溢流,會議現場直接開啟多個監視器直接目擊湍流泥水洩流情況。此時撤離人數統計資料未有變化,國防部此時統計兵力仍然只有69員,等於自9/21知道事態嚴重後,國軍投入的人力未有實質增加,所以才會發生現場警消人力嚴重不足的狀況
從以上時序我們可以知道,最少有以下幾個致命關鍵
1. 內政部只有戶數,沒有名單。所以當NCDR轉交縣府疏散範圍後,至少等了近24小時才有第一版的人數名單出籠,這是縣府的責任
2. 嚴重低估洪峰量體,導致下游應變作為能量不足。後來才發現洪峰的量體是當初估算的四倍,明明有兩個月可以提前加固堤防、或規劃疏洪道洩流、下游河川疏浚等等,但因為農業部一句「無立刻風險」以及錯誤資訊,這些作為只有部分施作(部分下游有疏浚,開口堤防有部分增加蛇籠箱網),無全面性提前展開防備,也讓內政部部長說出「水就流過家門口」等判斷,其實是來自於誤判造成遺憾
3. 中央兩部三屬管一條河,卻只看一個數據做決定。過程中完全沒有人發現數據低估的問題,也缺乏跨部門應變能力。多個單位管一條河,甚至悲劇發生後還是各做各的,這是長年陋習,應該要改正
4. [關鍵] 未見中央立刻強勢主導撤離工作並直接要求軍方派兵。實際上,疏散的是花蓮縣府找的消防隊、警察、義警消、民防、里長,人力嚴重不足,根本無能為力全面疏散8000人(國軍協助災害防救辦法第6條,國軍協助災害防救,由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向國防部提出申請;發生重大災害時,國軍應主動派遣兵力協助災害防救)
5. [關鍵] 內政部宣導垂直撤離沒有錯,先保命再撤離是應急方案,這是參考日本311海嘯的經驗。但自從9/21得知新數據,過了24小時名單才出爐(第一版還只有6000多人,還不是最終的8000多人) ,此時若下令軍方直接介入,補足警消人力,未必不能完全避免憾事
6. 中央官員說「無立即危險」,初步估計是十月會有自然溢流。此說法相當大膽,除了沒將颱風估算進去之外,也沒有考慮到若突然強震可能導致的壩體崩塌。依照後來的結果,溢流後洪峰到達光復市區只有45分鐘不到。若真的突然來的強震,下游居民是無從閃躲的,請中央官員出來好好解釋為何沒有將強降雨以及地震估算進去
7. 事已至此,中央官員應儘快提出後續處置方案,包含堤防加固計畫、長期駐軍協助預警撤退、警報作動方式與長期演練計畫、清淤計畫以及公共建設修復計畫、災民經濟損失補償方案、災民生活起居復原方案、還有最重要的當地已經不宜居,遷村計畫有沒有納入考量等等
8. 別忘了上頭還有水,並且正在洩漏(piping),而且最重要的是,第一次溢流下來的不是單純的水而是泥漿,所以下游的河川淤積量是大幅增加的,隨著溢流、洩漏持續發生,下游水位會逐漸被墊高,堤防的防護功能會日益減少,哪怕下次洪峰量體不及這次,仍有龐大風險不可輕忽,但至今未見中央單位開始處理堤防與疏浚等無關壩體的預防性作業
有些人會質疑農業部一開始根據資料判斷也是有所本。我個人認為,這其中存在瑕疵,為何沒有官員發現低估,也沒考量颱風與地震造成溢流提前發生?劉世芳部長兩週前另外找了台大團隊重算,顯然是已經發現數據上的問題,否則怎麼會另找團隊重新估算。此舉動雖是亡羊補牢,但猶未遲也,此時若緊急全力撤離,仍可更進一步減少傷亡
以上這些事情只因官員一句「無立即危險」而沒有提早啟動規劃,只做足了「暫時處置」而未準備「應該處置」,從時序上可看到大部分時間,中央應變小組都在等待,卻沒有直接介入。到了出事後中央仍無擔負起責任開始設想未來五十年內的事情,嗚呼哀哉
基層已經盡力,專家學者也是盡了全力,有問題的是中央。此時檢討反省反而是應該的,柯文哲每次檢討施政都是立即性的,檢討哪有什麼好等的?救災的人跟檢討的人本來就不衝突,此時不檢討反省,怎麼能盡快訂出下一步?檢討不等於口水,檢討是為了下一次不要再發生憾事,應儘早開始因為源頭壩體問題是我國目前無法處理的,危機仍在啊…

資料來源: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YT,風傳媒,中天新聞台

以上,心存善念,盡力而為








*
編輯 - 2025-09-30T15:39:47
  👥+0  回應(0)  (DMCA Compliance - Abuse 投訴)
[變更為 舊回應在上方][目前是 新回應在上方]
[0.01] 🍌